中國女排,不止于“奪冠”:
文 | 符瓊尹編輯 | 江宇琦“我們沒贏夠!”
今年5月17日,中國女排前隊長馮坤、惠若琪以及名將徐云麗,代表中國女排捧回了“2019感動中國十大年度人物”的獎杯,并在頒獎典禮上,和現場的觀眾一起喊出這句話——去年9月,中國女排以全勝戰(zhàn)績問鼎世界杯冠軍,這也是中國女排第10次榮膺世界大賽冠軍。
“感動中國”,中國女排當之無愧。對中國人來說,“女排精神”是被寫進時代回憶里的。
1981年11月16日,中國女排以7戰(zhàn)全勝之姿,拿下中國在三大球項目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此后,女排又在1981-1986年間實現“五連冠”,在80年代的集體記憶中成為了“神話”。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女排2004年、2016年的兩次奧運會奪冠之路更是崎嶇,屢次從不被看好的境地中殺出,進而成為了90后、00后心中忘不掉的珍貴記憶。
即使距中國女排第一次奪冠已經過去快四十年,人們對于中國女排的反應仍是熱烈的。從2019年10月鞏俐神似郎平的身影被曝光開始,《奪冠》這部根據中國女排往事改編的電影就備受網友關注:根據凡影咨詢的調查顯示,影片正式上映前,《奪冠》的認知度是國慶檔影片中最高的。
圖片來源:凡影咨詢
不過在
毒眸看來,如今群眾對于中國女排“奪冠”的理解,已經發(fā)生了變化。
在80年代,中國女排的奪冠意味著“戰(zhàn)勝發(fā)達國家”、“為國爭光”,女排在一次次勝利后更是被人們捧上了“神壇”;但在本世紀,尤其是2016年里約奧運會后,它更像一個與競技體育有關的熱血故事,女排姑娘們的形象也慢慢從完美到真實,從面目模糊到有獨特個性的人。
80年代的時代旗幟“(女排)隊員們都跑在一起!中國隊以3-2,勝了日本隊,以7戰(zhàn)7勝的優(yōu)異成績,奪得了本屆世界杯的冠軍!”
1981年中國女排奪冠(圖片來源:CCTV5)
伴隨著央視解說宋世雄沙啞且哽咽的聲音,1981年11月16日成為了很多中國人永生難忘的一天,無數守在收音機和電視機前的老百姓同遠在日本大阪的中國女排隊員們一起,熱淚盈眶、振臂高呼。
“那天全單位的人一起圍著一臺九英寸黑白電視,進不來的人都擠在辦公室外頭透過窗戶看?!庇欣弦惠吶藢Χ卷貞浀馈_@樣里三層外三層的盛況,當天在全國各地上演著。許多北京市民徹夜未眠,聚集在天安門前高呼“中國萬歲,女排萬歲”。
這個世界冠軍,格外“來之不易”。
1976年袁偉民成為主教練時,中國女排面臨的情況可謂是“一窮二白”:訓練館是一個竹棚,練撲救滾翻的場地由石灰、土、鹽水夯實而成的,女排隊員們每天滾得渾身是泥,擦破皮是家常便飯。
條件沒跟上,但訓練強度卻一點沒少。老女排隊員鐘家琪曾用“恐怖”來形容當時的訓練:每個女排隊員一個上午要發(fā)好100個球,扣好200個球,墊好300個球……“所有這些都是有指標的,必須要高質量完成,沒有完成就不準吃飯?!?br>
在這樣的條件下闖出來并戰(zhàn)勝世界強敵,“女排精神”被提煉成了“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訓練、自強不息”,成為對國民莫大的激勵。世界杯決賽后第二天,時任全國婦聯主席的鄧穎超撰文道:“各行各業(yè)的人民群眾都要學習中國女排精神,樹立遠大的志向,發(fā)揚腳踏實地、苦干實干的作風。”
在改革開放剛剛拉開帷幕、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的80年代初,“女排精神”成為一面戰(zhàn)旗,參與到國家形象的構建中。
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學子,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人民日報》開設了“學女排,見行動”的專欄,“某煤礦工人看完女排比賽之后,自覺加義務班,日日超產”等新聞時有見報。
而后幾年,中國女排屢創(chuàng)輝煌,將這股“女排精神熱”推向了高潮:1981年至1986年,中國女子排球隊在世界杯、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上接連蟬聯世界冠軍,中國女排也成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獲得“五連冠”的隊伍。2019年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國》中,便將1984年中國女排于洛杉磯奧運會奪冠的故事和建國、北京奧運等一起,列為了最能代表新中國70年記憶的大事之一。
1984年中國女排在洛杉磯奧運會(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打球已經完全不是我們自己個人的事情,而是國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屬于自己。女排是一面旗幟。女排的氣勢,振興了一個時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b>郎平日后在自傳《激情歲月》中寫道。
但體育世界,從來沒有常勝將軍。
危機早在五連冠時期埋下。冠軍隊員從1982年開始相繼退役,1986年,留守到最后的隊員之一郎平也宣布退役,但新人的培養(yǎng)卻并沒有跟上;教練也更迭頻繁,1985年到1987年間,先后更換了三任主教練。
而在女排隊員成為全國追捧的明星后,訓練量也在減少,在1987年這個沒有重大國際比賽的節(jié)點,女排隊員參加了各種出國訪問比賽和國內邀請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比賽狀態(tài)。
這些問題被當時的許多媒體認為,是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國女排收獲銅牌的原因——這是中國女排自“五連冠”后,首次失去世界冠軍。
失落的中國女排,又恰好撞上了一個“失敗”的容忍度很低的年代。
1984年,曾連續(xù)打破三次世界紀錄的跳高運動員朱建華在奧運會上失利,家里窗戶的玻璃被人打破,還有人喊話讓他把吃進去的補品都吐出;1988年,以失誤結束奧運之旅的李寧回國后,收到了不少人寄來的子彈和上吊繩,辱罵他“不愧是中國的體操亡子”……
成為時代旗幟的女排,也不能從輿論中幸免。1988年的失利后,時任女排隊長、曾被總政授予的模范運動員稱號的楊錫蘭,被憤怒的球迷們怒斥“不配作隊長”,并在比賽結束后就離開了國家隊;主教練李耀先也因這此“前所未有”的失利,被球迷認為是“喪門星”,奧運會后便宣布辭任。
如果僅以“奪冠與否”作為衡量,那這僅僅只是中國女排低谷的開始。1989年,中國女排獲世界杯第三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女排僅獲得第七名,是史上最低成績;1994年,曼谷亞運會上,輸給了韓國、日本……在1986年三連冠后的17年里,中國女排再未問鼎世界之巔。
隨著女排成績的下滑,女排“先進典型”的形象也被逐漸弱化,各類媒體對中國女排的關注度有所降低。資料顯示,1988-2000年間,《人民日報》奧運會期間對女排的報道總數每屆都不超過10篇,不足其總報道數的3%;作為對比,1984年的奧運會報道數達17篇,占總報道數的10%。
圖片來源:《1984年-2016年<人民日報>中國女排奧運報道理念嬗變》
五連冠時期,媒體對中國女排的報道通常強調“愛國精神”對其的動員作用,并被媒體塑造成典型來加強民族凝聚力;但是在低谷期內,媒體上則更多是質疑聲:1992年奧運會,女排以第七名收場后,主流媒體發(fā)文斥責,如《中國女排到底行不行》《奧運姑娘選最佳 中國姑娘被遺忘》《中國女排需要補課》,人民日報也連發(fā)《中國女排輸在哪里?》等文章提出質疑。
在經歷了五連冠期間的輝煌后,中國女排最終還是在失利當中“走下神壇”。
“為了每個球而戰(zhàn)”
電影《奪冠》里,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體育總局的技術專家從國外考察回來,對袁偉民主教練說,國外強隊已經運用計算機分析了我國球員的全部技戰(zhàn)術資料。聽罷,教練員徑直走向排球網前,二話沒說把球網搖高了15厘米,讓隊員繼續(xù)練習。
來源:《奪冠》預告片
以高強度的魔鬼訓練對抗海對岸的計算機技術,是早年間中國女排能做出的唯一選擇。而率先對這一方式作出調整的,是郎平。
面對自1988年后中國女排主教練如走馬燈般的更換,1995年,在“五連冠”時期擔任主教練的袁偉民的多次勸說下,曾經中國女排的旗幟性人物、當時在美國大學排球隊執(zhí)教的郎平決定回國接任?!爱敃r知道郎平要回來執(zhí)教,整個排球界就像打了針興奮劑?!崩善胶髞淼闹斫叹毨钣禄貞浄Q。
郎平的執(zhí)教,給當時的中國女排帶來了新氣象。老女排的魔鬼訓練法打出了成績,身體卻勞損得厲害。而郎平在1986年退役后,前往美國攻讀體育管理系現代化專業(yè),更重視因人而異的新訓練法,有練腰部力量的、有練膝關節(jié)柔韌度的等等。
此外,女排運動員出身的郎平也更懂得運動員的內心想法。郎平在和媒體談及執(zhí)教之道時曾說:“我(不僅)要抓訓練,制訂針對不同對手的戰(zhàn)術,還要關心每一個隊員的思想和生活?!标P于這一點,與郎平關系較為密切的資深排球記者馬寅也頗有感觸:“不管在哪個時期帶哪個球隊,郎平都把這些隊員弄得像一個家一樣,特別美好?!?br>
最終,在郎平的率隊下,中國女排的成績有了短暫的復興:1995年11月亞錦賽上重奪冠軍,1996年8月獲得亞特蘭大奧運會亞軍,1998年獲得亞運會冠軍。雖然沒能再獲世界冠軍,但這已經是自90年代的中國女排獲得的最好成績。
1996年7月20日,亞特蘭大,中國女排賽前擁抱鼓勵
但這段短暫的中興期,很快便因郎平自身的身體原因劃上了句點。執(zhí)教期間,她曾兩次暈倒——在漳州訓練時因過度疲勞暈倒,備戰(zhàn)奧運會期間又暈倒了一次,還渾身抽搐,急哭了女排姑娘們。為了不讓自己的身體耽誤奧運周期,1999年她哭著將帥印交回到了胡進的手上。
短暫的中興沒能持續(xù),2000年悉尼奧運會的入場券,還是參加奧運會落選賽才拿到的,且最終在奧運會上止步八強。
媒體的疾風驟雨開始襲來。悉尼奧運會后,《中國青年報》評論稱:“三大球的沒落是一種必然。女排是典型實例,戰(zhàn)術單調死板,強攻,快攻沒一樣扶得上臺面,完全淪為二流水平?!薄吨袊w育報》則在奧運會后說:“悉尼的悲劇早已注定,在今年的世界女排大獎賽中,中國女排己經輸得體無完膚,甚至失掉了多年來引以為傲的拼搏精神?!?br>
輿論重壓下,1979年就加入中國女排擔任陪打的陳忠和,主動請纓擔任主教練。不過上任前,他提出了兩個條件:“要給我時間,不能剛待一年,輸球了就馬上把我干掉,前面幾任都有這種情況。還要給我權,用人、用教練的權利都要給,哪個隊員表現不好我得有權利開人?!?
理念得到認可后,陳忠和走馬上任了。針對過往常常出現的青黃不接的問題,他一上任便給國家隊來了大換血,放棄了一部分老隊員,還讓一部分老隊員到了替補席。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專訪時,他表示:“我得長遠考慮,隊員要年輕,有沖勁,身體狀態(tài)好,禁練?!?/b>
而面對這些年輕的,大多出生于1980年前后出生,被寵大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陳忠和還制訂了27條規(guī)定,包括“每遲到1分鐘扣當月訓練費100元,同時罰全體隊員課后加練10分鐘”、“不準帶手機進訓練場”等。“我做教練那八年,所有集訓加起來就休息過一個整天,是2008年春節(jié)。其他時候最多半天,晚上可能還要加練?!?br>
從結果來看,陳忠和的改革在短期內是有效的。2003年11月,中國女排在世界杯女排賽中以戰(zhàn)全勝的戰(zhàn)績獲得冠軍,這是中國女排時隔17年后再次登上世界冠軍寶座;一年后的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一路晉級決賽,并最終先輸兩局的逆境下,逆轉俄羅斯女排,20年之后終于再次摘得奧運會金牌。這一批女排也被稱為“黃金一代”。
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女排的頒獎儀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女排精神”又再次被媒體提及。然而在輿論里,女排精神仍是和“勝利”畫上了等號。
曾有論文對1984-2004 年四屆奧運會《中國體育報》的頭版頭條新聞報道新聞標題、內容進行總結,最后得出結論:“我們的大眾傳媒的話語過分的強調金牌的價值、集體的利益以及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弱化參與奧運的重要性、個人的價值體現以及超越自我的重要性。”
2008年北京奧運會,飛人劉翔在起跑后突然宣布退賽,在網絡上引發(fā)了軒然大波。從搜狐和騰訊的調查分析來看,多數人認為劉翔應該道歉,并且對于劉翔退賽表示不理解,“貓撲網”上對的“倒翔派”也激烈地表示“劉翔這次太讓人失望,“劉翔這次太讓人失望了,哪怕走完比賽,我們會有一個人因為沒有金牌而討厭他嗎?”
圖片來源:論文《我國體育報道的輿論引導》
當再度面臨來自民眾的期待和奪冠的壓力時,個體的利益有時候就不那么被重視了。陳忠和曾對記者馬寅坦言,自己擔任主帥期間,并不夠重視隊員的傷痛,而郎平也指出了那時女排隊員的疲憊:“隊員們太疲憊了,國家隊完了是地方隊,一年到頭沒有休息的時候?!?br>
在這樣的輿論環(huán)境下,很多運動員的心態(tài)卻已不似過往。正如陳忠和所言,他們是1980年左右出生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發(fā)展也在加速人的個體化,2008 年奧運會的報道便是官方首次在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平臺推出。總而言之,他們是在“我們”到“我”的變化里長大的一代。
2008年中國女排銅牌的成績,放在整個中國女排的“奪冠”史里并不突出,但對于“黃金一代”這批滿是傷痛的球員來說,已然是竭盡全力后的“奇跡”。比賽后,陳忠和對著鏡頭掩面哭泣,隊長馮坤卻仿佛從輿論對“金牌”的異化中解放了出來。
“這很可能是我們最后的奧運會……對于我而言,能夠站到北京奧運會的賽場上就已經是個奇跡了,來到這里的選手都是為金牌而來,但是我只想告訴自己為了每個球而戰(zhàn),金牌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能夠和女排隊伍一起堅持到最后,戰(zhàn)斗到最后。”
中國女排的精神,已經隱隱發(fā)生了改變
“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
除了傷病和換代,馬寅對于2005年后的波折,還有另外的思考。
“從2005年之后,他(陳忠和)依然是以一個那么投入的狀態(tài)去投入中國女排主教練這份工作,但是我以前能看得出來世界女排的發(fā)展潮流,中國女排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了……他好像對國際的這種情況沒有那么特別熟悉……他的對手攻擊他,說他運用現代化的工具上比如電腦會有欠缺……”
于是乎,女排新一輪的復興,再次從教練開始了。
在2008年的銅牌之后,陳忠和卸任了國家主教練,2008年之后的倫敦備賽周期里,中國女排更換了三名教練員,女排戰(zhàn)績也因此而受到了影響。在 2012年倫敦奧運上,中國女排意外輸給日本女排跌出四強,出乎了許多人的預料。
這個時候,又是郎平站了出來。2013年,郎平重新接手國家隊,隨即提出了“大國家隊”理念,在全國范圍大撒網挑選隊員,調動隊員30多人,每個位置基本保持了3到4人在競爭。
《奪冠》中體現的“大國家隊”戰(zhàn)略(圖片來源:《奪冠》預告片)
同時她還組建了一支復合型保障團隊,由一位體能師、兩位康復師、兩位國內的隊醫(yī)與一位不跟隊的手術大夫組成,并配有兩位陪打教練同時兼任數據統(tǒng)計和視頻分析人員。教練組有12位從各省市抽調來的助教,達到國家隊有史以來的“最高配置”。
關于二次執(zhí)教,郎平曾表示,她的目標很簡單,沒有想要不要去重奪世界冠軍,而是要為中國排球培養(yǎng)新人、培養(yǎng)教練,讓“女排精神”后繼有人。
于是在2014年中國女排集訓名單上,近20名隊員里只有6位參加過2012年奧運會。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次創(chuàng)舉,才有了2015年女排亞錦賽上,球迷們口中的三人組合“朱袁張”——朱婷,袁心玥,張常寧,彼時三人平均年紀只有20歲。
年輕的隊員給中國女排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注定必須承受更多的壓力和為年輕買單?!耙粋鞑环€(wěn);主攻線上的新人張常寧、替補劉晏含和劉曉彤一傳能力都不突出;多點開花局面沒有形成……”本站關于2015年女排世界杯的討論中,有人總結道。
就這樣,這支還有些爭議的年輕女排,于2016年代表中國踏上了南美大陸,開啟了奧運征程。
這年里約奧運會的前半程,中國女排走得格外不順,在小組賽首場就輸給了年輕的荷蘭隊,被荷蘭隊主帥稱為“不可思議的開局”。
之后的小組賽里,中國隊又接連輸給了意大利、塞爾維亞、美國。對郎平和中國女排的質疑聲隨即開始出現,輸給荷蘭隊后,隊員丁霞便說過:“我微博又漲了兩三萬粉,全是來罵我的。”
逆風翻盤是從四分之一決賽開始的。這一場比賽里,年輕的中國女排對戰(zhàn)的是奧運冠軍、東道主巴西隊。在主場的一片噓聲下,女排姑娘們艱難開戰(zhàn),第一局就以15:25大比分先失一局,第四局又以3分落后。最后一局,在隊友的配合下,朱婷以一個暴扣,讓人數定格在15:13,作為解說員的前隊長馮坤激動之余哽咽道:“真的是一個奇跡!”
2016里約奧運會女排1/4決賽:中國3-2巴西(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沒想到,這趟驚心動魄的旅程,才剛剛開始。雖然中國隊最后仍獲勝,但從五局的比分就能看出賽況的膠著——每一局的分差都只有2分。賽后,郎平稱自己“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激烈的場面”。
決賽的一波三折,也讓觀眾對中國女排的關注度再次有所提升:過往幾屆奧運會,國內收視率高的都是跳水、體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中國隊的優(yōu)勢項目。而在2016年的女排決賽中,中央五套的收視率達到了56.671%,最高收視率甚至達到了70%。伴隨著逆轉,中國女排最終奪得了奧運金牌。
只是這一次,勝利代表的意義不一樣了。
早在晉級四強時,郎平就對著現場的中國記者們說:“不要因為我們贏了一場就談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們努力的過程。女排精神一直在,單靠精神不能贏球,還必須技術過硬?!痹谠S多分析里,這個技術一方面是以計算機技術作為輔助的戰(zhàn)術指導,一方面也是背后強大的保障團隊。
除了淡化“女排精神復蘇”的說法,經過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中國觀眾和運動員之間的關系開始有了變化,距離顯得更近了。女排隊員朱婷在對戰(zhàn)荷蘭隊時的一個表情被截了出來,網友配上文字“王之蔑視”;袁心玥因習慣性的吼叫被稱為“妙音小娘子”;顏妮則因和《武林外傳》中“佟掌柜”的扮演者閆妮同名,被戲稱為“顏掌柜”。
朱婷著名表情包
其實不只是中國女排,從這屆奧運會開始,很多人能明顯感覺到中國運動員身上開始表露出不一樣的“氣質”——
面對記者 “是否有所保留”的提問,傅園慧并沒有謙虛,而是笑著說“沒有保留!我已經用了洪荒之力啦”,以此成為了全國觀眾關注的焦點,盡管她并不是那年100米仰泳項目的冠軍;中國乒乓球隊也被視為新一代“偶像”,新的“國民男團&女團”就此誕生。
相較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里約奧運會上中國隊的成績其實是有波動的,甚至有些優(yōu)勢項目如體操也未能延續(xù)倫敦奧運會的佳績。但像過往的責備聲卻消退了很多,相反,這些年輕人個性的一面卻被放大了。
出現這樣的變化,媒介的轉變扮演著重要角色。從北京奧運會到里約奧運會,也是傳播媒介從傳統(tǒng)媒體,向“直播+視頻+微博+微信”的移動互聯網矩陣轉變的過程,即時性與互動性能幫助觀眾更全面地了解運動員。
而在90后、00后成為賽場和輿論場的主角后,他們也更關注個體價值,同時看到了運動精神的本質不等同于勝利,過程中的碰撞才是競技體育的魅力所在。
這并不只是一種錯覺,輿論的重點確實在改變。有論文就曾統(tǒng)計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報》的運動員人物通訊3種常見人物形象就在發(fā)生變化。2004年以后,“感恩集體、為國爭光”“意志頑強、奮進向上”這兩種形象的出現次數都在兩位數以下,更多的是“個性鮮明、豐滿真實”。
隨著媒介和人們關注點的變化,運動員們不再是面目模糊的奮斗者,而是各有性格的年輕人。面對潮水般涌來的夸獎,年輕的運動員們也格外清醒,甚至主動拒絕“捧殺”。傅園慧在走紅之后曾說:“不了解你的人像潮水一樣涌過來,總有一天會像潮水一樣離開你?!倍戽脛t在奧運會結束后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訪時表示:“感覺自己巔峰還沒有到來?!?br>
但也因如此,那個曾經是一面時代旗幟的“女排精神”,已經不再被理解為“奪冠精神”,而是一個即使失敗,也能讓人熱血沸騰的勵志故事,再也不用背上“必須贏”的沉重負擔,而是像馮坤說的,“為了每個球而戰(zhàn)”。
正如郎平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奪冠后所說的那樣:“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
參考文獻
- 《異化的奧運——大眾傳媒有關奧運報道的話語分析》,張弓
- 《中國女排報道的個案研究2003-2008》,俞璇
- 《1984年-2016年<人民日報>中國女排奧運報道理念嬗變》,周阿萌
- 《<中國體育報>對中國女排獲世界冠軍報道的研究》,胡佳萱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報>運動員通訊的嬗變(1979-2018》,許穎
- 《我國體育報道的輿論引導》,楊茜淳
- 《「奪冠」沒拍的郎平,心里都是委屈》,往事叉燒
- 《中國女排的40年:定海神針是怎么煉成的》,飯統(tǒng)戴老板
- 《陳忠和:打造“黃金一代”》,宋詩婷
- 《巔峰對話:袁偉民郞平里約之后話女排》,何慧嫻,李仁臣
- 《激情歲月》,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