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2023-09-16 18:30:01
新聞資訊
看《奪冠》不是為女排也不是為郎平,而是為:你:最難拍的,就是這樣的電影了吧:《奪冠》。
什么都被徹底劇透了。
八十年代的往事,我們都經(jīng)歷過;女排的歷程,我們都是旁觀者;郎平的生平故事,無法篡改——她才剛剛六十歲,還在給中國隊當主教練,第32屆東京奧運會結束,她才有可能退役。
當事人都還在世,甚至還在賽場上,體育管理機構在盯著,幾代體育觀眾也都虎視眈眈。
具體到故事里的三場重要比賽:
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屆女排世界杯,中國女排以3:2險勝日本女排,獲得世界杯冠軍,為中國奪得三大球首個世界冠軍;2008年8月15日,第29屆北京奧運會女排比賽,中國女排以2:3憾負美國女排,小組賽失利;2016年8月17日,第31屆里約奧運會女排比賽,中國女排以3:2險勝巴西女排,晉級半決賽,中國女排在時隔8年后再度打入奧運會半決賽,并且最終奪冠。
都有影像資料,誰當?shù)慕叹?,誰做的決定,誰進的球,誰做的解說,每場比賽穿的啥隊服,全都有據(jù)可查。甚至,不用鉆進故紙堆和影像資料館——和這些比賽有關的討論熱度都還沒徹底散去。
我還記得,1984年,中國女排參加洛杉磯奧運會,我們全家人,準備了足量的零食,圍坐在電視機前,看了好久的比賽,她們奪冠的那一瞬間,整個大院里都是一片歡呼。還有接下來的1985、1986年,她們又是兩次奪冠。在那個迪斯科的年代,文學的年代,遍地夜校的年代,她們帶給中國的振奮,言語無法盡述。
整個八十年代,到處都是她們的名字和形象,甚至連《大眾電影》,都在1982年3月,用了周曉蘭和電影演員龔雪的合影做封面,那是《大眾電影》創(chuàng)刊32年,第一次用非電影人物作封面。
還有2008年,郎平帶著她當教練的美國隊,打敗中國隊,網(wǎng)上罵聲一片。還有2016年,中國隊和巴西隊的那場比賽,多少人都是在比賽結束后,才回過頭去回看這一場絕地勝利。
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編劇和導演要做的,首先是還原。還原事實,這個不用多說;還原當時的細節(jié),街頭的《廬山戀》海報,八十年代人們那種淳樸的性感,連電影里訓練場的地板,都是漳州訓練基地的舊地板;還原現(xiàn)場,三場比賽的細節(jié),幾乎是1:1復刻;還原人物,鞏俐以方法派表演,還原郎平的神采姿態(tài)。
留給電影的余地在哪里?
好在,這個故事留給了讓我們放心的人。導演陳可辛,編劇張冀,主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郎平的女兒白浪扮演母親的青年時代,女排運動員朱婷、惠若琪、丁霞、張常寧、徐云麗、林莉,演她們自己。就連唱片尾曲的,都是那英和王菲。
在被徹底“劇透”的前提下,《奪冠》給出了強大的觀看理由。
梳理女排這四十年的征程。
寫故事,拍電影,都一樣,是一種整理能力。我們熟悉的女排故事,始于1978年,至今42年,42年時間,加上她們所在的位置,一個國家,一個重要體育項目的代表性隊伍,可以用來寫進故事的情節(jié),山呼海量。如果拍成電視劇,大概可以憑借長度申請世界紀錄。
但《奪冠》做了這樣幾件事。首先,它確立了一種表達方式,清淡、克制,但卻結實的表達方式,而不是戲劇化的、煽情的、濃墨重彩的表達方式。
它是反戲劇、反高潮的。
比如,故事帶著回憶基調,比如,演員表演很收斂,比如,節(jié)奏經(jīng)常受到干預,每到現(xiàn)場情緒即將步入沸點的時候,每到故事馬上要步入傾訴衷腸的時候,每當階段性的情節(jié)結果就要出現(xiàn)的時候,就戛然而止,或者用閃回來打破這種即將到來的尷尬。情緒停在已經(jīng)走出趨勢,但卻并沒真正明朗的時刻。這和陳可辛與張冀合作的《親愛的》非常相近。
在這種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它選取了幾個情節(jié)要點:中國女排在這四十年間,重要的三場比賽,郎平的職業(yè)生涯,郎平和另外兩位中國女排主教練的友情。以女排故事的重點信息,帶出女排四十年。
這種平實的表達方式為基礎,重要的情節(jié)點為情緒爆點。就足夠了。做減法比做加法難。
呈現(xiàn)了中國體育心態(tài)的變化。
一個徹底被“劇透”的故事,如果有了觀念的線索,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秺Z冠》是呈現(xiàn)了一個觀念的,這個觀念,就是中國體育心態(tài)的變化,確切一點說,是中國女排體育心態(tài)的變化。這種變化,其實還可以延伸一下,延伸到中國人的心態(tài)變化上。
《奪冠》故事開始的1980年代,剛剛改革開放,中國人憋著一股子勁,想要追回失去的時間。因此,從體育到電影,從文化到科技,都帶著一股子狠勁,每件事都意味無窮,被捆綁了重重的集體榮譽、家國情懷。
就像故事開始時說的,“中國隊和美國隊的比賽,永遠不是一場球賽那么簡單?!?br>
吳剛扮演的主教練,是這種觀念的執(zhí)行者。每逢關鍵時刻,動員球員,他都和家國精神捆綁在一起,“(運動員)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們”。在中日女排那場比賽前,他對姑娘們說“中國人太需要這個冠軍了。”時也,勢也。
到了彭昱暢和黃渤(兩人一個扮演教練的青年時代一個扮演中年時代)扮演的主教練登場,情況有了一點變化,但變化并不激烈。他縮小了集體的概念,已經(jīng)很少提家國精神了,而更多地提集體榮譽,讓姑娘們和老女排隊員比,和老女排的苦干精神比,和老女排所獲得的榮譽比。
他常常提起老女排隊員,“現(xiàn)在的女排和80年代的老女排沒法比”。在新一代女排步入低谷時,黃渤帶著女排隊員們重返漳州訓練場,給她們看老女排隊員在墻上留下的訓練印跡,鼓舞士氣。
到了郎平擔任主教練,情況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身為職業(yè)運動員,她知道運動員最需要什么,身為女性,她知道女性運動員最需要什么,在美國執(zhí)教的經(jīng)歷,又讓她接受了更先進的體育理念,從訓練到管理,從現(xiàn)場策略到心理激勵。她要帶著女排改變。
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女排,管理和訓練方式,已經(jīng)落后于時代了,連連在重要的比賽中失利,管理部門,因此不得不接受了她提出的改革方案,例如她對女排選人用人的絕對話語權、搭建復合型教練團隊、打造大國家隊模式,乃至改變國內職業(yè)聯(lián)賽規(guī)則。
所以她說:“如果我的出現(xiàn)只是給他們帶來暫時的希望,他們錯了?!彼且獜母由细淖冎袊w育的僵化體制。
而她用來激勵隊員的,已經(jīng)不是家國,也不是集體,甚至不是“我”了,而是“你”。
“你”!對于運動員來說,尤其對于女性運動員來說,這個字真是石破天驚。
她告訴朱婷,打球不是為了爹媽,也不是為了出人頭地,更不是為了成為郎平,而是為了自己,而且要喊出來。“為了自己!”
她也告訴女排隊員:
“我希望我的隊友不只是優(yōu)秀的運動員,也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以前打球總是背著個大包袱,拿冠軍拿冠軍,我現(xiàn)在就是要輕輕松松地去打比賽”,“以前外國人說,你們中國人為什么這么看重一場比賽的輸贏,因為我們內心不夠強大。我有責任幫助你們好好地去享受體育,開心地去打球?!?br>
事實上,她并不是憑空說出這些話的。在她擔任國家隊主教練之后,有幾位年輕的女排隊員,表示不想當運動員了,想去考大學,退出了國家隊。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年輕隊員的退出,引起了巨大轟動和爭議。但她接受了她們的選擇,沒有阻止,沒有勸說。
這一代的運動員也已經(jīng)變了。
事實上,中國人的確也不像以前那樣,內心不夠強大了,比如,2016年后的女排,又接連獲得了重大的勝利,但是,國民關注度已經(jīng)沒有以前那么高了。
也許,這種關注度,才是回歸正常,是正常的關注度。
還有,吳剛那一代的教練,不了解電腦,也無法接入科學的方法訓練隊員,只能土法上馬,把球網(wǎng)提高15厘米,用苦干來抵消科技帶來的進步。但,三十年后,中國隊的訓練和比賽,已經(jīng)有了科技力量的佑護,賽場上和賽場外,已經(jīng)同時進行著兩場比賽,賽場上,運動員在比賽,賽場外,科技工作者搭建的競賽數(shù)據(jù)庫、運動員數(shù)據(jù)庫,也在發(fā)揮作用。
四十年時間,中國人的體育心態(tài),甚至國民心態(tài),都在發(fā)生變化。不論是激烈還是緩慢,變化已經(jīng)發(fā)生了。
當然,《奪冠》最強大的觀看理由,是它給出了令人滿意的電影表達。我尤其喜歡的,是表演和節(jié)奏。
鞏俐演了郎平,一個演員,扮演一個同時代的運動員。這非常難。
但鞏俐的表演,幾乎是這幾年看到的,最具說服力的表演。
以現(xiàn)在的電影技術,完全可以用特效化妝,讓她在外形上接近郎平。但事實上,特效用得極少,除了郎平回國,在媒體面前亮相那場,應該是對她的身姿加了特效,以便更接近郎平的身高和身長比例。
大多數(shù)時候,她只是近乎素顏,披著郎平的經(jīng)典發(fā)型,戴著郎平的眼鏡。在微弱的外形調整幫助下,她卻還原了郎平的標志性動作,和一系列微表情,以及郎平的氣場。當她出現(xiàn)的時候,我沒法不覺得,她非常恰當,毫不違和。
我還喜歡這部電影的節(jié)奏,塊、點、面、線結合得非常好,新聞素材和當事人的前因講述,各種穿插、閃回,干凈、克制,點到為止。
我還喜歡它在敘事方面的高效。時代的變化,命運的浮沉,都用很松松的方式完成。對賽場上的兵法、規(guī)則的解說,直接在現(xiàn)場完成,對隊員的調配,場上布局,都是在它說出來的同時,我們就理解了。
因為它做到了這些,我看這部電影的原因,也變了,不是為某種情懷,不是為了集體榮譽,而是為了,我。
為了十歲少年坐在電視機前,看女排比賽的時光。為了被她們激勵的片刻,為了從郎平身上領會到的,那種做事情的人所特有的魅力。
以及,在一個電影里,領會電影的魅力,那種干凈、克制的魅力。
那種,“你們以為我會煽情但我偏不”的魅力。